热门关键词: 公交SAAS软件服务 公交车载POS机 公交智能投币箱 公交配套辅助设备
城市公交数字化转型应以“服务提质、治理增效、价值重构”为导向,以构建三大核心能力为抓手:一是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能力,基于全要素数据实现需求动态响应;二是智能化的资源配置能力,依托数字技术提升运营效率;三是跨界融合的生态服务能力,延伸公共交通价值链条。其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公共交通服务模式,实现运输服务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协同。本文从体系化转型视角,提出公交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公交新基建体系
(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车-站-路”协同的智能感知体系是公交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通过部署车载智能终端、智慧站台、电子站牌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车辆工况、客流密度、路网状态等核心要素的实时感知。深圳巴士集团的实践显示,车载AI摄像头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驾驶行为监管效能,为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电子站牌系统的动态信息发布功能,则有效改善了市民出行体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运营调度智慧化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正在重塑传统调度模式。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使线网动态优化和智能排班成为可能,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杭州公交运用蚁群算法优化线网,使线路重复系数降低18%,有效提升运营效益。应急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则将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提升新的水平。
二、服务模式创新:打造MaaS出行新生态
(一)出行即服务系统构建
搭建城市级MaaS平台,整合轨道、公交、共享单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实现“五个一”服务标准:一图览全城、一键达需求、一码通全程、一屏观运营、一云汇数据。拓展公园、景区、图书馆、运动场等公共服务场所门票缴费。南宁市交通运输局“一码三乘”多场景出行服务获得2024年共享出行健康发展案例。南宁轨道交通“一码通城app”平台的日均服务量突破百万量级,证明集成化服务平台能显著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二)个性化服务产品开发
推动公交精准服务,重构公交服务供给模式。通过用户画像开通通勤专线、文旅专线等定制化产品;通过需求响应机制有效填补传统服务空白。成都公交推出的“巴适巴士”,通过OD分析精准开设社区微循环线路,使片区公交分担率明显提升。
三、经营模式革新:培育数字产业新动能
(一)公交资产数字化运营
公交场站的数字化转型可释放新的经济价值。建立公交场站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运用BIM+GIS技术实现场站三维可视化管控,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更催生出充电桩共享、精准广告等新型商业模式。青岛公交通过场站屋顶光伏发电,年产生绿色效益超500万元。
(二)数据要素价值化转化
交通数据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构建交通数据平台,形成包含实时路况、客流特征、出行规律等数据产品体系。与城市规划部门共享职住通勤数据,支撑TOD开发决策;为商业机构提供消费客流分析,提升选址匹配度。北京公交大数据平台已形成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数据服务能力,表明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挖掘可形成可持续的增值服务能力。
四、体制机制变革: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运营主体一体化整合
推行“1+N”运营管理模式,即1家主体负责线网统筹,重在提升线网整体运行效率;N家主体实施区域化运营,重在提高服务响应速度。西安整合7家公交企业,通过建立线网统筹主体与区域运营主体的协同机制,实现了运营成本与服务质量的同步优化。
(二)政策保障体系化建设
构建“1+3”政策框架:1个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资金保障、标准规范、考核激励3项配套制度。设立数字化转型引导基金,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协同投入机制。上海首创的公交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体系,在标准规范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等方面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
未来展望
城市公交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标在于创造以人为核心的“可预期、可选择、可享受”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突破,未来公交数字化将向智能网联方向深化发展,实现从运输工具到智慧服务平台的本质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构建具有温度的数字出行服务,将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命题。
作者|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朱超
本文转自公共交通资讯
说明:本网站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删除。
咨询热线
400-0159-916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