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公交SAAS软件服务 公交车载POS机 公交智能投币箱 公交配套辅助设备
6月16-18日,2025 UITP全球公共交通峰会在德国汉堡展览中心盛大召开,笔者借这一契机与国内外参展商和观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结合自身从事智慧公交出海业务的经验,对国际智能公交的发展趋势有一些管窥之见,期待引发更多专家的珠玉之言。
借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全球市场扩张的东风,海外智能公交建设至少也还有五年的风口期。2022年全球新能源电动巴士(BEBs)为67万辆¹(存量市场主要源于国内新能源公交车的增长),占比不足4%。但据UITP预计,2028年全球BEBs占比将暴增至40%²,其中除中国BEBs预期销量下降外,其余几个潜力市场均出台了激进的新能源车替换政策,32个拉美城市预计到2030年前将新增25000台新能源电车,印度计划在2027年前新增50000台新能源电车,印尼雅加达计划在2030年前新增10000台新能源公交……
从UITP公布的多项数据来看,MENA(中东北非)地区和Latin(拉美)地区将是近期热点区域。MENA地区已经有超过32000辆公交在日常运营,几乎每个城市都提供公共交通服务³,但是公交吸引力不高、客流不振。以卡塔尔多哈为例,其BEBs比例已经高达75%,2030年目标达到100%,但其2023年全年客流仅为290万人次⁴,而智能化建设能为提升公交吸引力发挥重要作用。
大会主题分享
本次UITP Summit主要探讨了六大主题,分别是Lifestyle(生活方式)、Net Zero Cities(零碳城市)、Operations(运营)、People-Centricity(以人为本)、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和Technology(科技)。但在笔者参加的几场论坛中,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升公交体验来提振客流”。尽管不同地区造成客流下滑的原因大相径庭,但客流下滑确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虽然并没有中国专家在这一话题上进行分享,但是从全球其他区域分享的经验来看,中国在一定程度走在了前列。国际上增加客流的主要做法有:
此次展出的产品从硬件上最多的是支付产品、PID产品、网关产品,从软件上是各类排班调度系统和客流分析系统。
支付卡机(Validator)从功能上国内厂商会更为丰富,几家参展厂商(国朗、蓝斯、天波等)均以通过EMV认证支持各类国际信用卡的接入,同时也展示了掌纹、刷脸等更丰富的验证方式。但从场景上和标准上欧洲与国内还是有明显差异,比如在多票价的线路,部分国外企业更接受通过司机点击屏幕来确认票价后再由乘客刷卡,在刷卡成功后打印车票给乘客(国内则更多通过双卡机自动分段计费的方式,且对无打印车票的需求)。欧洲除车载卡机外,还有很多车站售票机和路边停车收费机场景。
欧洲PID和网关产品则更多还是推动ITxPT这一标准。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Public Transportation即“公共交通信息技术 ”,该技术基于以太网,将IT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交通系统中,同时将以太网技术应用于车载信息层骨干网络中。车载设备物理结构统一,实现车载设备的即插即用、协议标准化、连接器通用性和标准化。该标准在欧洲、中东、北非市场还是有较大的影响力。论坛上欧洲专家在分享技术的应用成果时提到可以大幅减少车载盒子和线材的数量,降低50%的部署成本(基于欧洲产品的高价格)。
在排班调度软件层面,欧洲主要看到Optibus、INIT、Goal、EQUANS等厂商,国内只看到蓝斯有展示。两年前的busworld,除Optibus外其他欧洲传统的排班调度软件还非常传统甚至老旧,从功能到界面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2000年。今年有几家厂商的产品UI和系统架构已经做了升级,可以支持SaaS化运营。但是整体功能还是比较简单,能支持的排班模式也不算丰富,更多还是时刻表快速生成和人车绑定的功能以及一些简单的调度。而国内厂商已经在讨论智能充电排班、CAN数据的应用以及其他多功能聚合,从功能上基本上还是领先了一代,但国内系统在匹配欧洲市场时也将面临着匹配ITxPT协议的问题。
历年来UITP峰会上都不乏来自中国的公交企业出席分享先进的经验,今年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来自深圳巴士和广州公交的专家级领导就可持续巴士系统和自动驾驶公交运营等议题做了专题报告。但今年一个突出变化是,国内头部公交企业不再满足于纯经验的分享,而是借峰会和展会的平台,实现解决方案出海,创造直接的业绩。
其中北京公交与福田客车、智达科技、隆瑞三优做了整体方案的打包,打造了一个涵盖运营管理+车辆载具+车联网方案+充电的北京方案,探索了智慧公交中国方案一站式出海的可能性,为深圳、厦门、郑州等智慧公交相关产业聚合的城市提供了参考思路。而重庆公交则是携旗下三产公司驿满新能源共同参展,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呈现的充电、充能、V2G等数据管理和应用引起了多国交通主管部门的关注。
总体来看,由于智能公交相关方案出海有一定的门槛,目前具备出海能力的厂商并不多,在方案互补性和渠道复用性上,合作空间都远大于竞争风险,只要约定好合作边界和模式,联合出海应能创造出更大的蛋糕和多赢局面。
整体而言,智慧交运出海具备广阔天地。在新能源车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国内企业无论是在车辆运营管理经验、应用先进性还是方案性价比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虽然在出海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标准认证和场景差异等阵痛,但只要各个厂商专注于自身的优势技术和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放的共建“方案互补、渠道共用”的良性生态,成团出海必能乘风破浪,柳暗花明后发现新大陆。
本文转自赛文出海笔记公众号
说明:本网站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删除。
咨询热线
400-0159-916微信咨询